在施工現場,項目部的管理人員常被稱作“萬金油”——上對接領導,下協調分包,哪里需要就往哪里頂。不少人調侃:項目部的管理崗,壓根不是崗位,而是“炮灰營地”,干不完的活、背不完的鍋,走一個補一個,像耗材一樣被快速消耗。
?
尤其是基層管理人員,日常狀態可以概括為“三頭六臂”:一頭應對領導指令,一頭安撫分包隊伍,六只手還要忙著拍照、整改、搬材料、對接驗收……甚至在施工現場親自上手干活已成常態。
?
在現場總能看到一群穿著反光背心、戴著安全帽的人。他們看似游走在施工區域巡視、拍照、指點,一副“輕松寫意”的樣子。在一些工人眼里,這些人不用掄錘搬磚,動動嘴就能掙錢,“干管理”的似乎比干施工更有前途。
不少老一輩工人還鼓勵孩子報考土木專業,認為“干工程能出頭,三年買車五年買房”。但現實是殘酷的,如今搞項目管理不但工資水平沒有絕對優勢,還得應對巨大的工作強度與心理壓力。
特別是在當下行業寒潮中,項目部的“管理崗”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迫。
?
曾幾何時,很多人還可以自豪地說自己是“某某央企項目部人員”。但在項目現場混久了就會明白,所謂“管理”,不過是“雜工”的另一個說法。
工作狀態基本等同于“全天候作戰”:手機24小時開機,隨時可能有工作電話打進來;所謂的下班、休息,早就成了奢侈品。生活幾乎被徹底吞噬,個人時間和家庭生活全部讓位給“趕工期”。
項目節點臨近,分包商依舊磨蹭,現場人手不足。業主天天催促,公司派人督辦。結果是:加班、夜戰、倒班、甚至連軸轉。只要節點沒過,一切都得往前頂。
下雨了?穿雨衣;天黑了?拉燈干;工人不夠?自己上。
?
對于分包單位而言,延誤工期雖然不理想,但他們清楚加班意味著額外開支。因此很多分包單位對于加快進度并不上心,能拖就拖。
而項目經理處于中間,壓力巨大,不得不不斷壓任務、催進度,把責任層層下推到管理人員頭上。
工地沒人干活,項目管理人員就得頂上。從清掃現場到搬運鋼管、材料統籌、配合驗收樣樣都干。而且這些額外工作,還不能安排在白天,得晚上大家吃完飯再“加一波班”。
很多管理人員白天帶班,晚上搬磚,一天十幾個小時連軸轉,既是管理,又是勞務工。
?
每到周末,工地外的燒烤攤和酒館熱鬧非凡,街邊劃拳碰杯聲此起彼伏,而工地里管理人員還在加班加點碼鋼管、清場地,分不清白天黑夜。
對于項目人員而言,所謂“周末”并不是放松的代名詞。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周末。
自由是被暫時封存的概念,許多“工程人”的節假日,是朋友圈里的別人的生活。自己的生活,是圍擋內燈光下的一身汗和滿臉灰。
有人說工程人是新時代的“孟姜女丈夫”——雖然現在不會死在長城下,但也失去了休息、自由和家庭陪伴的權利。
?
不可否認,時代在發展,施工單位也在談“智慧工地”“信息化管理”。然而實際推進中,很多項目并未真正落實高效的技術支持。表面上響應號召上線系統,實質上還在靠紙筆記錄、人工協調。
而在利潤被不斷壓縮、項目結算不透明、甲方壓價等現實壓力下,許多施工企業處于虧損邊緣,只能通過“壓人”“壓工期”來維持運營。
于是,偷工減料、勞務拖欠、工程糾紛層出不窮,而最先扛不住的,就是一線項目管理人員。他們沒有分包的自由,也沒有老板的決策權,只能在夾縫中生存、靠身體硬扛。
對他們而言,每個離職的選擇背后,都是一次徹底的身心透支;每次堅持留下,背后都是一場“沒人看見”的戰斗。
行業寒冬之下,項目管理人員的困境值得更多關注。他們既是施工組織的核心協調人,又是現場問題的第一處理者,卻長期被忽視、被誤解、被當成“可替代”的消耗品。
與其天天感慨“年輕人不愿意干項目”,不如先想想:這個崗位到底值不值得人留下?
或許未來不止是項目在進化,也需要對“人”有更多尊重和投入。畢竟,一個項目的成敗,不僅僅取決于圖紙和預算,更取決于那群穿著反光衣、戴著安全帽,默默負重前行的人。
【觀點僅代表作者,不代表本站立場】
掃一掃添加微信
使用小程序
使用公眾號